【保險發展史】英國的咖啡館,後來竟變成全球保險機構!?

人類的保險發展歷史是怎麼發展的呢?
👉150年前,保險公司就開始每年送月曆了!

👉英國的咖啡館,後來發展成世界保險機構。

👉古希臘就已經有類似保險的制度了!
👉鄭芝龍也開辦過海上保險業務。



由於古代科技落後,

許多天災非常容易對個人產生致命性的打擊,


所以人們希望可以【把危險移轉給別人(危險的移轉)】

或是【把自己的危險轉由多數人共同承擔(危險的分散)】

而這就是保險概念的萌芽。


而【海上保險】與【火災保險】算是保險發展史中,

規模最大與最久的二大險種了。

【海上保險】的起源:地中海系流

 
和中國以農業為主的生產不一樣,

地中海周圍國家的地形多是丘陵、山脈、高原,

非常不適合農業,

因此這個區域多是以海上貿易為主要工作。



【上圖:地中海周圍地形不適合耕種,因此以海上貿易為主】

但受限於當時造船技術落後,

許多船隻常常遇難,

商人損失貨物又損失船隻,

他們不希望自己承擔這些損失,

因此需要把風險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這就是保險需求的萌芽。


【1】危險的移轉-船舶和貨物抵押借款  

當時的商人發展出【船舶和貨物抵押借款】的方式來進行海上貿易,

商人於出行前以其船隻或貨物為抵押,

向有錢人借錢從事貿易,例如借100元。

如果航海中遭遇海難或海盜,

商人可以不必歸還借款,

如果航海安全,

則商人要將本金100元和利息還給有錢人,

這利息可以可達40元。

利息之所以高,

是因為有錢人要承擔商船遭遇海難的損失。



透過這樣的方式,

商人就把自己航海的風險轉移給有錢人來承擔了。



這樣的作法在約公元前約1700年的

《漢摩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

中就已經有相關規定了。




【2】危險的分散-共同海損  

西元前9世紀由古希臘人和腓尼基人制定《羅安地法》(Rhodian Law),

裡面就有共同海損的約定,

一商船上可能會有許多人的貨物,

商船出發後可能會遭遇天氣的劇烈變化,

必須拋棄部分貨物,避免整艘船都沉沒,

當然每個人都不希望是自己的貨物被丟棄,

所以就約定這貨物的損失要由全船的貨主共同承擔。 

這就是共同海損。



【船舶和貨物抵押借款】和【共同海損】,

這二個就是古代人對付風險的方法。



但中世紀的義大利教皇覺得,

怎麼商人借錢利息高達40%?

這【船舶和貨物抵押借款】根本就是高利貸嘛!要禁止!



在1230年,教皇格雷戈里九世(Gregorius PP. IX)頒佈禁令,

禁止這種船舶和貨物抵押借款。



但是商人還是需要借款貿易呀!

為了要規避教皇的禁令,

有錢人和商人就改變了做法,

他們訂了一個假契約,

契約約定:

商人要先給有錢人訂金,例如40元好了。

如果中途船隻發生海難,契約成立,有錢人要給商人140元。

如果最後船隻安全到達,契約作廢,有錢人不用退還訂金。

如此就成功避免被認為是高利貸了!



這40元就如同是保險費,

這140元如同是保險賠款。

這樣的制度已經很類似今天海上保險的流程了。



但此時的契約並沒有吸引足夠大量的被保險人一同加入,

無法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 


後來商業重心從義大利轉移到英國,

英國便成為了現代海上保險發展的重心。

1720年,英王授與皇家交易所(Royal Insurance Exchange)和倫敦保險公司(London Insurance Company)專營海上保險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7世紀中期,

一位名為愛德華勞依德(Edward Lloyd)在倫敦開設的咖啡館,

由於勞依德常常提供顧客船舶貿易相關資訊,

於是這個咖啡館就成為商人、船東、保險商人等等商業人士聚集的場所,

許多人常常在這裡洽談保險事務,

成了保險洽談的重要場所。

【上圖,勞依德的咖啡館(Lloyd's Coffee House)是相當重要的保險洽談區域】

隨著規模愈來愈大,

英國政府甚至在1871年

通過了《勞依德法案》,

命名為「勞依德公司」,又稱「倫敦勞合社」

以法律形式確定他的法人資格。

現在的勞合社在英國倫敦金融城,

承保的保費占整個倫敦保險市場總保費的50%以上。


勞合社設計出歷史上第一張盜竊險保單,

也為第一輛汽車和第一架飛機提供保險,

勞合社也在全地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機構。


勞依德由最早期的咖啡館,

發展成今天遍佈全球數一數二的現代化保險市場,

很令人感到驚訝吧! 


【火災保險】的起源:北歐系流

 

地中海系流是以貿易商業為主,

北歐系流則是以中世紀基爾特(guild)組織為保險發展的基礎,

他是一種互助組織,

如果組織內的成員死亡或因天災造成損失,

其他成員會合力給予救濟。


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紀的冰島,

由於北歐地區非常寒冷乾燥,

河流常常結冰,

而冰塊是無法滅火的。

所以各種災禍中以火災最嚴重。

火災基爾特(Brand-guild)最盛行。



尤其在15世紀的德國北部,

非常盛行火災基爾特。

1676年,德國漢堡成立了漢堡火災保險社,

是公營火災保險的鼻組。 



但是真正讓火災保險發展起來的是英國,

1666年的倫敦發生嚴重火災,

由於當時房屋以木造為主,

整整延燒持續5天,造成20萬人無家可歸。



一位牙科醫生尼可拉斯巴蓬(Nicholas Barbon),

於隔年1667年獨資開辦了專門承保火險的營業所,

是私營火災保險的先例,

並且他規定木屋的保費是磚石屋的2倍,

這種【差別費率】是現代保險的重要特點之一。


【上圖,在英國開辦火災保險的牙科醫生尼可拉斯巴蓬Nicholas Barbon)】


倫敦大火後,英國的火災保險公司紛紛成立,

(果然人們要受到災禍後才會記取教訓)

而保險公司為了減少理賠損失,

成立了私人消防隊,專門幫火險保戶滅火。

沒錯,最早的消防隊是私人所有。

保險公司會給自己的保戶火險標章(Fire Marks)掛在門前,

用以辨識哪些房屋是保戶。


【上圖,火災保險公司會發給保戶的火險標章


這種私人消防隊在現在地廣人稀的地方仍然存在,

現在美國田納西州(Tennessee)就是私人消防隊,

2010年有住戶因為沒有繳交消防隊費用,

該住戶發生火災時消防隊就不願救火,

但消防隊還是來了,

因為他們家鄰居有繳費,

萬一燒到鄰居可以立刻救援。



英國的火災保險後來也傳入美國,

呃....這時候應該還不叫做美國,

因為此時的美國還沒獨立,

只是是英國的殖民地。



1752年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美國費城(Philadelphia)

創立美國第一家火災保險公司。

對的,就是放風箏去導引雷電的班傑明富蘭克林。

【上圖,放風箏引導雷電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後來美國分別發生

1835年及1845年的紐約火災、

1871年芝加哥火災、

1872年波士頓火災、

以及1906年的舊金山火災,

每一場火災都讓火災保險更加茁壯。



值得一提的是1906年舊金山火災,

當時許多人有向前面提到的英國倫敦的勞依德(Lloyd's)投保,

大火後勞依德(Lloyd's)源源不絕的向美國匯款,

贏得大眾喝采,

所以有些美國的不肖商人就用Lloyds之名組成機構經營保險。

英國的Lloyd's和美國的Lloyds,

美國不肖商人利用一個逗點魚目混珠,

當然後來多數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 


中國的保險先驅

 

中國的保險先驅可以追溯至鄭芝龍的令旗,

17世紀鄭芝龍的鄭氏集團是遠東地區的霸主。

鄭氏集團用1年400兩黃金的費用出租令旗給海上貿易的商船,

如果商船遭搶劫,鄭氏集團將會全額賠償損失。

想不到鄭芝龍還自行開辦保險業務呢!



英文的保險(insurance)一開始是被音譯成【燕疏】

中國魏源的《海國圖志》則翻譯為【擔保】

一直到1866年英國人洛布查依德(R.W. Lobscheid)出版的《英華字典》中,

首次將insurance翻譯成【保險】



《上海洋場竹枝詞》有以下文字

保險洋行號燕疏

行中殷實有盈餘。

紛紛傳派燕疏紙,

歲底年年送曆書。」


保險業務員每年送月曆的習慣,

就是源自於近200年前的保險公司了。


【上圖,1919年香港福安人壽保險的月份牌(即年曆)】
【圖片出處: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第61頁

中國出現最早的保險機構,

是1805年由英國商人設立的諫當保險行(Canton Insurance Society),

又稱廣州保險行,主要是提供英商鴉片貿易保障。

後來於1836年又重新成立為諫當保險公司(Canton Insurance Office)

【上圖,諫當保險公司的單據】
【圖片出處:《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第35頁



19世紀初期中國的保險市場都是由外國壟斷。

一直到1865年中國人創立的第一間保險公司-上海華商義和公司保險行成立,

不過規模非常小,無法改變外國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



後來李鴻章提出「華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棧,自籌保險」所謂的「三自」主張。

於1875年終於在上海開辦了「保險招商局」,

先後出資參與創辦了仁和保險公司(1876年)、濟和保險公司(1878年),

自此的中國人才開始在中國保險市場上立足發展。




參考書籍:






6、火災保險(修訂三版),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2010年4月


熱門文章